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但有些考生有时候训练了很长时间,也做了很多文言文阅读,就是一直拿不了高分。这其中固然有积累不够、不厚的因素,但更与考生在翻译时不好的习惯或者意识有关:总是把目光集中在题上,别的内容一概不看。下面小编就同大家聊聊高中文言文翻译时如何紧扣语境,希望有所帮助!
1翻译时如何分析语境
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它包括句外语境,也包括句内语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包括内容因素,也包括结构因素。
一.分析句内与句外语境
先看句内语境。具体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看。翻译时一定要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如是记叙性的,则要关注人物的身份、人际关系,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它是在描述物还是在描述人;如是说理性的,则要关注评述对象、内部逻辑关系。总之,一定要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懂得句子的整体意思后,再翻译就容易多了。从结构上分析主要是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句子的主谓宾等语法成分,尤其要确定好动词,因为动词关涉很多内容,既涉及词类活用,也涉及主动被动;还有句式特点,如有无排偶句等。
再看句外语境。句外语境包括文段内的上下文与外部语境(社会背景、情理事理、知识积累)。分析句外上下文语境,主要是从内容上找到译句与上下文字上的意义关联点,次是看译句与上下文的语句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如存在句式的一致性。
联系语境的意识,不仅仅是停留在内容、语法阶段,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与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1.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高桢,辽阳渤海人。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节选自《金史·高桢传》,有删改)
翻译:
答案: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高永昌。(采分点:“遂”“降款”;“遂来降”后省略主语;“告以永昌降款非诚”,介宾短语后置句)
二.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要求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2.请结合对话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天启二年,稍迁常州知府。樱持身廉,为政恺悌公平,不畏强御。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樱不应。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因自署下考,杜门待罪。抚按亟慰留,乃起视事。(节选自《明史·曾樱传》,有删改)
翻译:
答案: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我表现不好。”[采分点:“危言”“纠”“止”;大意对;“答曰”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曾樱”;“僚属”根据上下文应译为“下属”(曾樱的下属),不是自指;“知府”应译为“我”]
2翻译中需要紧扣语境的主要情形
一.借助语境确定关键词、疑难词的含义
对于译句中关键词、疑难词的推敲、翻译,可以通过字形推知字义,可以通过组词猜测词义,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联系句内外语境推敲进而确定其义。例如《窦参传》中的一道翻译题: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考生翻译这个句子时,恐怕对“蹇”“问”“促”三个词拿不准。可以分析语境先把握大意,句中的“窦参”与“陈少游”是上下级关系,叙述两件紧紧相连的事:窦参巡视到扬州,陈少游未去迎接;等到陈少游后悔害怕了,再去见窦参,窦参已渡过长江而去了。从“参正辞让之”可以推知是因为陈少游“骄蹇”,“蹇”义既可以从邻字“骄”字推出,也可以从“让之”反推。“问”在这里不是“询问”,而是说陈少游没有亲自去迎接,只是派军吏传达“问候”。“促”在这里不是“催促”,从“悔惧”一词可以推出应是“急促”“急忙”。
3.请结合语境推敲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词义,并翻译全句。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端拱二年,擢引进副使、知天雄军,入同勾当三班,出知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先是,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所至颇烦苦之。载悉减去,戎人感悦。迁西上阁门使,改知成都府。载在天雄军,屡奏市籴朝臣段献可、冯侃等所市粗恶,军人皆曰“此物安可充食”。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献可等皆坐削官,仍令填偿。载行至梓州,时李顺已构乱,有日者潜告载曰:“益州必陷,公往当受祸,少留数日可免。”载怒曰:“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顺兵攻城益急,不能拒守,乃与樊知古率僚属斩关出,以余众由梓州趋剑门,随招安使王继恩统兵讨顺,平之,复入成都。(节选自《宋史·郭载传》,有删改)
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
翻译:
答案: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的人回复,(结果)与郭载上奏的相同。(“覆”意为“再、重”,解释为“再次”“重新”“又”等,视为正确答案。如解释为“反复”“多次”“前往”等,不得分)
二.借助语境补出省略成分(主要是主语)和代词的指代义
(1)借助语境译出省略成分
省略是文言文突出而普遍的语言现象。考生如果对此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在翻译时只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就会导致翻译出的语句难言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为此,要强化增加省略成分的翻译意识。当然,要补出省略成分,只有借助语境。要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和受支配者。文言文省略的成分很多,如“之”“于”介词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这些较容易掌握。这里尤其要谈谈主语的省略。主语省略尤其常见,而考生恰恰缺少补充主语的意识。翻译的要求之一就是语意的连贯,主语的悄然转换,如果不能及时补正,就会造成句意逻辑失当。因此,主语的补出直接关系到语意的连贯、通顺。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注意补出相应的句子主语。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京。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帝命毋入狱,俟命京邸。寻以衡、永多寇,改樱湖广按察使,分守湖南,给以敕。(节选自《明史·曾樱传》,有删改)
翻译:
答案:不久因为衡阳、永州多贼寇,皇上改任曾樱为湖广按察使,让他分管湖南,授予敕命。(采分点:“改”(改任),“给以”(授予)。句意主要设在主语转换上,“改”“分守”“给以”三句的主语并不完全相同,分别是“皇上”改任,“曾樱”分管,“皇上”授予)
三.借助语境,检验译好的语句
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检验,看看是否合乎文理、事理、情理,是否与上下文语意贯通、顺畅得当。
相关文章:
1.怎么做高中语文文言文题
2.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3.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技巧,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4.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
【高中文言文翻译时如何紧扣语境合集】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