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教材适当地降低了对数学知识体系严密性的要求,拉开了知识结构之间的“距离”,并以“结构化”与“问题化”互补的教材体系呈现出来。小编整理了三年级数学教学学习方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培养的8个关键
1.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叶老的话阐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
(1)课前预习。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预习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课后整理。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
2.尝试活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又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3.操作活动。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心理就有求助于外围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请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
当学生无知识基础可作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时,教师可直接请学生进行多次的操作活动,以不断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维活动,从而达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4.观察活动。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例证得到三个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两个思考题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都具有什么相同点(即规律)。①竖里观察,等式的左边都有什么特点?等式右边又有什么特征?②横里观察,等式的左边与右边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再要求学生把记录的文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积的和,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5.思考活动。所谓思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进行比较深刻的、周到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
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的基本途径有:
(1)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概括或抽象。
(2)对思考对象展开联想,将其归纳到已有的经验中去。
(3)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弄清题意;接着对条件和问题展开联想;然后,借助已掌握的概念进行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变通等),把条件与问题“接通”—建立模型。
6.自学活动。中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增多,数学知识的长进,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课内的独立性自学活动。
(1)学生要掌握认真阅读课本的方法。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及其他文字,要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阅读,反复地阅读,直至读懂、读明白意思为止;要把文字与插图结合起来看,这样有助于理解图意、弄清文字24意思;要有重点地阅读某些教学内容,如重点阅读“想”的过程,方框内的结论,把重点的词、勾画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教材的关键、本质。
(2)学生可做一二道题目试试,看会不会做,如果感到还有困难,那么再次进行阅读,再次尝试做题目。
(3)教师要求学生做类似例题的练习,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以检查他们的自学效果。
(4)教师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做些点拨、归纳,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自学内容,也可使学习困难者得到补偿学习。
7.合作学习。对于一些“问题性”程度较高,个体学习、同化有困难的材料,教师可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他们在相互补充、互为启发中完成心理转化,学到知识。
8.数形结合。数学主要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又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而,数形结合是学生最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
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并非只是某一种学习方法在起作用,而往往是几种方法在起共同的、相互的作用,“一法为主,多法并重”的学习活动,才更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获得学习成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要有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相互之间商量议论和合作学习,这样才容易互为启发、补充,形成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
开学三年级最强最全数学学习攻略
本册主要内容及特点
1.数与代数
1.在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中,课本先后安排了“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一些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课本除了安排一些可以用除法和加、减法解决的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之外,还安排了除法的验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习用乘法验算除法。
2.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并在条件与问题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联系。在本单元后面安排《间隔排列》,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间隔排列的两类事物数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让孩子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着重引导孩子通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学会借助直观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属于常见的量的知识。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克和克,结合实际问题,使孩子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图形与几何
1.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方法。
2.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综合与实践
1.结合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安排《周长是多少》,引导孩子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面图形周长及其计算方法的认识,提高测量、计算和估计不同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结合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安排《多彩的“分数条”》,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1/2、1/4、1/8等分数的含义,感受这些分数与1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二单元预习提示
刚才,我们对本学期内容进行了简单地了解,接下来,让我们再对第一、二单元内容进行重点预习吧!
可以让孩子先读一读,再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问一问。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思考,让孩子做小老师,将通过预习学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遇到较大困难时,家长再给予一定的帮助。预习时如果练习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么改错。
在预习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重点让孩子预习好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学会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在笔算过程中要从哪一位乘起、怎样进位等问题。特别是连续进位以及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等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要进行重点指导。
在预习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时,重点是让孩子通过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本单元的难点是合理估计物体的轻重,可让孩子先称一称自己的书包大约有多少千克,再称一称身边的其他物体有多重,还可带领孩子到超市中,让孩子估一估、掂一掂一些商品的质量,帮助孩子初步积累估计物品轻重的经验。
三年级数学学习攻略与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1.三年级数学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方法指导
2.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3.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4.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5.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指导及技巧
【三年级数学学习攻略与学习方法合集】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