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优秀笔记

记作业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方法 >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断,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作: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语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两种认知态度:

  (1)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2)领悟态度: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通过激烈的斗争刻画人物性格,赏析语言的精炼。学习一分为二地批判人物

  教学难点: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吗?”同学们回答,如有知道的,老师就请同学起来谈谈他(她)所知道的刘邦和项羽,若大家摇头或表示疑惑,老师就展开PPT,通过一些图片来向大家展示历史上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并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鸿门宴》中的中心人物,要求大家在观看图片的同时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刘邦和项羽给大家的初步感受。

  二、背景介绍:

  鸿门是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的新丰镇上的一个村,由于被骊山流下来的雨水冲刷,北端出口处状如门道,形似鸿沟,故名鸿门。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作了楚王,也叫楚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便开始了。

  (介绍背景时,配上一些鸿门宴遗址以及表现鸿门宴当时情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即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 先推选几位同学分段朗读,一人读一部分,查看预习情况。

  2、 欣赏朗读录音,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对文中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注音,并注意断句的地方。

  (诵读结束后,PPT上放映易读错的字:玦:jué,?

  飨:xiǎng,鲰:zōu,说:shuì,卮:zhī,数:shuò,戮:lù,瞋:chēn,眦:zì,跽:jì,彘:zhì,俎:zǔ,王:wàng,,内:nà,樊哙:fán?kuài)

  (2) 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物以及讲到了哪些事件。

  (明确:人物:刘邦、项羽、曹无伤、项伯、张良、范增、樊哙、项庄。

  ?事件:学生根据初步了解,回答出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因小人

  之言而发生矛盾,项羽欲除掉刘邦,但是后来刘邦因为很多人的帮助成功逃脱即可。)

  (3) 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学生可随意回答。比如:刘邦,因为感觉很多人在帮他。项羽,因为全部人都对他毕恭毕敬等)

  第二课时(课文解读)

  一、 解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集体诵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并让大家展开讨论:

  1、 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事情?

  明确:无伤告密、亚父定计(根据?“主要人物+事情”?的方式总结。)

  2、 项羽为什么要大怒?

  明确:沛公军霸上,欲王关中。

  (要结合项羽的性格来说,项羽刚愎自用,又是贵族出生,当农民出身的刘邦已占据咸阳的时候,内心的愤怒怎么可能不生发出来呢?这体现了项羽唯我独尊、自大的性格特点。)

  3、 故事的开始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紧张、剑拔弩张的氛围。(战争仿佛马上就要打响)。

  讨论时,串讲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驻军、驻扎。言:说。王(wàng):称王

  (b)形容词用作名次:小:小的方面。

  (2)通假字:

  采:通“彩”,彩色的意思。

  (3)一次多义:

  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给,介词)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担任,动词)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

  ?(总结“为”字的读音用法,用作动词时读二声,用作介词时读四声。)

  (4)古今异义:

  ?山东: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二、?解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1、由学生推荐选出一名同学起来诵读第二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明确:项伯夜访,刘邦订策,项王许诺

  2、讨论:项伯作为项羽营中的高官,当他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为何马上跑到刘邦营中报信?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明确:A、项伯报信,并不是因为刘邦,而是因为刘邦营中有曾经救过自己的好友——张良。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报恩。属于知恩图报,是不应该批判的。

  B、刘邦作为项羽营中的左尹,本属于集团内部高官,加之他又是项羽的小叔叔,与公与私,他都不应该在这种危急关头向敌方报信。因为他的报信,最终致使整个集团落入了一个悲哀的结局,实属不该。

  (学生亦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3、讨论:张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并没有独自离开,而是选择了告诉沛公,并且积极出谋划策,这一做法体现了张良怎样的特点?

  明确:忠、义、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在得知项羽的计划后,张良并没

  有逃走,更没有慌。他先问沛公:“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他又立即提出请马上前去告诉项伯,就说自己从来都不

  敢违背项王。以此拉近了刘邦与项伯的距离,使项伯可以为自己一

  方在项羽面前说好话。)

  在讨论时,串讲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可不语:告诉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b)?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c)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形容词用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一字多义:

  幸: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4)古今异义:

  婚姻:古: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出入:古:进来,偏义复词;今:进出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很、非常

  第三课时(课文解读)

  一、解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一)、集体诵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出现了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明确:人物有:刘邦,项羽、范增、项庄、项伯、张良

  事情有: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示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二)、讨论:

  1、设鸿门宴本欲是除掉刘邦,但从项羽的一系列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真的想要除掉刘邦而后快吗?

  ?明确:不是。

  他其实也是犹豫不决,目标并不明确的。当刘邦前来谢罪,说了一些“讨好的话”之后,他便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为自己找台阶而下,并且留沛公饮。在宴会中,范增举珏示意,他也是默然不应,可见,他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说一定要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同时,作为一个将军,当樊哙怒闯军帐时,他完全可以因为以下犯上、以及以“刺客”的罪名将刘邦一行人拿下,可是,他还是没有那么做,相反,其称樊哙为壮士,还赐以彘肩、美酒),可见,他内心并没有说一定要除掉刘邦而后快的。这体现了项羽优柔寡断、自大轻敌、寡谋轻信、刚愎自用同时又坦率豪放的性格。

  2、?让大家看到第三自然段开头,老师请同学读刘邦向项羽谢罪时所说的那一段话,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这一段话中刘邦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说的

  时候有没有什么条理呢?

  明确:他的语气中带有一种谦卑、谨慎。他之所以这样谦卑,是因为当时大军压境,项羽力量强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项羽对自己的误会。他先言二人合力而攻秦,表明自己与对方是战友而非敌人,然后,他又言自己是“不自意”先入秦,即自己也没有料想到,态度非常诚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项羽对他的偏见。最后,刘邦说今者是有“小人之言”,即将项羽愤怒的原因、以及各种责任都推到了曹无伤的身上,为项羽找了一个台阶下,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洗清罪名的理由。可见,刘邦说话时条理清晰,态度诚恳,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后来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总结: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3、请大家回到课文,看看文中刘邦“谢罪”以后,项羽有什么反应呢?后来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什么事情?主人公是谁?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明确:项羽的反应是留饮,然后基本上是“默然不应”。(对应上面讲的动摇了杀刘的决心。)后来项羽的谋臣范增示珏、召项庄,体现了范增老谋深算,能够清晰洞察时局的特点。同时,项伯翼蔽沛公,又再一次照应前文第二自然段“约为婚姻”,可见项伯还是在一心帮助沛公。(总结:范增示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追问:大家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在整个故事情节以及氛围当中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整个情节是平坦的还是跌宕起伏的?

  明确:情节跌宕起伏,从刘邦的角度来看,是经历了“两起两落”:一起一落:范增示珏——项王不应;二起二落:项庄舞剑——项伯翼蔽。这两起两落,将故事推向高潮,故事即将达到顶峰。同时,刘邦在这两起两落中逐渐由被动走向主动,项羽由主动逐渐走向被动。(引出下一段即将出现的第三起三落,故事达到顶峰。)

  4、在学习第4自然段之前,请同学们注意第三自然段中关于宴会上座次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座次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根据座次其实是可以体现人物尊卑的一种方式。(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关于座位上的礼仪跟大家一起分享呢?请同学自由谈谈。)同学回答后,老师补充:现代有现代的座次礼仪,而古代也有古代的礼仪。同学们有没有知道古代座次礼仪的呢?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项羽居尊位的原因,一是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二是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三则是因为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猜一猜: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互动设计2: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结果呢?

  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

  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

  历史是何其残忍,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公元前206年,这两个英雄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

  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展现了治世与乱世、和平与战争、创造与毁灭,记录了无数人物的生平,有帝王将相、学者儒生、刺客游侠、富商豪贾、倡优卜者、;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伟人,也有平凡微贱的小人物。

  三、背景简介

  “陈涉起义”、“楚汉相争”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附录:对照注释,将文言知识分类归纳

  1、通读、正音。

  2、找出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 “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3、词类活用现象。(结合课后第三题)

  ⑴ 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⑵ 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⑶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⑷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⑸ 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名词作状语:连夜)

  ⑹ 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⑺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⑻ 秋毫不敢有所近 (名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⑼ 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⑽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⑾ 范曾数目项王(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⑿ 若入前为寿(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⒀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⒁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使动用法:使……进来)

  ⒂ 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⒃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还军霸上(动词使动用法:使……返回)

  道芷阳间行(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从小路) 间至军中

  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不义也(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4、古今异义:

  ⑴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⑵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⑶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⑷ 另外,“山东、河南、河北”也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5、文言句式: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状语后置。

  “今日之事何如” “籍何以至此”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判断句。

  “为(我)击破沛公军”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之)俱死也” “将军战(于)河北” “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加彘肩(于盾)上 省略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四、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4:

  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点拨: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互动设计5:理清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简要分析课文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共写了以下几件事:曹无伤告密。(导火线)──范增进言分析情况。(激化矛盾)──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此部分有三落、三起:

  三落:刘邦谢罪(缓和)──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赐酒肉,赐座。──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脱。

  三起:“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第三部分:(5~7)宴会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第二课时

  五、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6:

  宴前:起因、发展(1、2)

  1、⑴ 归纳有关文言知识(见附录)

  ⑵ 课文第一段

  点拨: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3】、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2、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讨论: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互动设计7:

  3、宴中:高潮(3、4)

  思考: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

  第二件事“范增示意”,

  第三件事“项庄舞剑”,

  第四件事“樊哙闯帐”,

  ⑶ 讨论A: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B:“项庄舞剑”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什么意思?

  点拨: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刘邦谢罪”,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讨论C:“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讨论D: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掌握文言现象,并且识记“举”“谢”“为”“斗”“因”等词语的含义。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文章篇幅较长,采用适当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手段:

  多煤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史记》的体例。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一. 导入课文

  课前事先安排好学生深情演唱歌曲《霸王别姬》

  我站在 烈烈风中

  恨不能 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 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 有百媚千红

  我却独 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 别时路 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 你最重

  悲欢共 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 你最重

  我的泪 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这首歌曲讲述的是项羽在楚汉之争中以失败告终,向爱姬告别的故事。同学都知道,项羽本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英雄,怎么却以失败告终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拉开楚汉之争的序幕—《鸿门宴》,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貌。

  二.解题

  找同学朗读课下注释(1),了解本文出处及相关的内容。

  作者介绍

  学生根据初中所学及课下的预习,介绍他所知道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教师补充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后,展示投影,找学生准确读出字音。

  欲王wàng关中 飨xiǎng士卒 为wèi击破沛公军 崤xiáo山 好hào美姬jī 鲰zōu生说shuì我 孰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 从百余骑jì

  戮lù力而攻秦 范增数shuò目项王 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 交戟jǐ之卫士 瞋chēn目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 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 切而啖dàn之 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 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子

  距关,毋内诸侯

  要项伯

  令将军与臣有隙。

  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置之坐上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人物关系,并借助注释了解文意。

  五.梳理文章的结构

  找几位同学复述这一篇文章的内容。

  学生自由结组,概括出稳重的情节发展的脉络。

  展示交流结果:

  开端: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 刘项约婚

  高潮:刘邦谢罪 项王留饮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逃席 无伤被诛

  六.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分角色演绎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下节课表演,增加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六组,每组找一个自然段的文言现象,整理到作业本上,下节课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以表演的形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疏通文句,归纳整理本文的文言现象,进行文句、文段的翻译练习。

  一.回顾

  经过课下的排演,侯骁等几位同学演绎了搞笑版的“刘邦请罪”“项王留饮”“项庄舞剑”等这一部分故事情节。虽然有些篡改了当时故事发展的一些小细节,但效果很好,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本文的兴趣,增加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精选教案范文3篇

2.高一语文《鸿门宴》原文

3.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4.高中语文《天狗》优秀教案

5.高中语文《师说》优秀教案设计

6.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7.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课后练习答案

8.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3篇

9.高中语文《蜀道难》优秀教案汇总(3)

10.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教案合集】相关文章:

1.202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2.感恩老师高二作文七篇

3.观察日记四年级作文300字(10篇)

4.游记四年级作文开头与结尾10篇

5.游记四年级上册单元作文500字10篇

6.秋游四年级上册游记作文10篇

7.童年趣事作文350字13篇

8.春游为主题的游记四年级作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栏目推荐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记作业 Copyright © 2009-2020 记作业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8020814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