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文学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学会在语境中抓取关键信息,理解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重点语句;
3、把握作者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过程,并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难点:
1、领会和把握作者深沉的悲痛和愤怒之情;
2、理解和体会文章中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语句含义;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步骤:
解题:
“记念”一词与现代汉语的“纪念”,写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怀念”之意。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二、梳理行文思路:
1、请学生谈自己怎么写纪念类的文章;
2、明确指出本文的行文思路:紧扣“纪念”,展开全文。
第一部分:我要纪念 (第1、2节)
第二部分:怎么纪念 (第3、4、5节)
第三部分:为什么纪念 (第6、7节)
(1)请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 “我”想纪念,“我”要纪念刘和珍的三句话。
明确: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请学生指出作者在第二部分是怎么纪念刘和珍的。
明确: ①回忆音容笑貌,追溯交往过程 ② 记述刘和珍的遇难经过 (老师点拨:这个遇难的场景实际上用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驳斥走狗文人的流言)
(3)请学生根据第三部分的内容说出作者为什么纪念刘和珍。
明确:①总结请愿教训 ②评述烈士死难的意义
梳理情感线索:
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二
单元 必修(五)直面人生——真的猛士 课题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理清文脉,探讨表达效果:抓住“说”与“不说”这个关键,解读鲁迅先生在特定背景下的特定的心境, 2.感受猛士精神,结合语境理解文中 “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等重要词语的含义 3.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今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作者介绍 (1)鲁迅简介:鲁迅,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 》(原名《 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坟 》《 华盖集 》、《 南腔北调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而已集 》等16部。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 民族魂 ”、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 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解题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思考】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
作者不只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四、写作背景 (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二)“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_”。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倬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五、整体把握 【思考1】从文章的题目看,课文中有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3、4、5)记述刘和珍君生平事迹、遇难经过,并控诉段政府之暴行(按时间顺序)
【思考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思考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先否定了这种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思考4】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从追悼会写起,自然地交代写作用意:一是“将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死者;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即为生者。这便是文章的一、二节。
纪念类文章少不了对纪念对象往事的回忆。这即文章的三、四、五节。内容有二: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纪念类文章的叙事是为抒情与议论奠定基础。就本文而言,作者着重从历史的高度总结刘和珍等烈士死难的意义:一是人们不会忘记烈士;二是显示中国女子勇毅精神不死。这便是文章的六、七节上述三部分都紧扣“记念刘和珍”这一中心,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自然地融和在一起。
【思考5】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 课堂小结 ⒈整体把握文意(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⑴理清脉络。 ⑵把握主旨。
⒉回答问题时尽量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 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为什么写(写作缘由)——悲痛
写了什么(烈士生平事迹与遇害经过)——愤怒
有何作用(教训和意义)——理智的思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二、合作探究 【思考1】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一、三、四、五)
a,预定《莽原》-→追求真理(第一节第二段)
b,“风潮”领袖 -→敢于反抗(第三节第二段)
c,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第三节第二段)
事迹 d,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第五节第一段)
e,难中救助-→从容善良(第五节第一段)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富有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的革命青年。【思考2】本文除了写刘和珍之外,还写了哪些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如: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等真的猛士。;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抨击和揭露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
【思考3】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你认为应以什么样的斗争方式为最佳?(多媒体展示)
不赞成,应改变斗争方式――“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第六节第一段)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⑶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⑷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⑸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板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二、品析情感 文章中体现作者情感脉络的语句有哪些?并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多媒体展示)
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其中的“早”说明写文记念由来已久,“也”呼应首段“程君的请求”,更是作者的意愿。必要性体现在:刘和珍君是一个思想进步的青年,否则愧对烈士,更重要的是要记念,要奉献哀痛和尊敬。⑵“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从文中看“无话可说的原因”有二:极度悲痛,无话可说,长歌当哭应在痛定之后;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令我出离愤怒。⑶“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写的必要性:现实的需要,唤醒庸人,牢记这笔血债,为揭露。⑷“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唤醒,因为国人极易忘却。⑸“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杀戮与钳口,是反动派惯用的两手,令鲁迅先生愤怒至极,以至于说不出话,此句系反诘句⑹“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到文尾,意在领起下文记叙遇难经过,以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以揭露并控诉段政府杀害青年的暴行。⑺“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句意及表达效果:言犹未尽,呼应开头,“但以此……”句式表达一种深深的歉疚之情,给读者以深思,让人沉浸在悲愤之中。 三、鉴赏语句 (1)“我将深……逝者的灵前。”“非人间”,指社会的黑暗;“最大的哀痛”指作者无法压抑的悲愤之情;“它们”,指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后死者”,即作者。全句意为:我要深味这人间地狱的浓黑的悲凉;我要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这黑暗的社会中,抒发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作文纪念死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他们当然承受着超乎寻常地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句话赞扬猛士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鲁迅向来倡导对现实对人生直面的态度。“对“真的猛士”的赞扬与下文对庸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3)“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四节第五段)
a、“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默无声息”了。
b、“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正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
c、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 “苟活者”会从这次流血事件中会依稀地看到隐约的希望,在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步觉醒,增长勇气;“真的猛士”会更坚定地奋勇前进。 四、词语鉴赏 以下加点的虚词包含了什么样的意义?(多媒体展示)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_”!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明确:20虚词,包含以下含义:鲁迅消息闭塞;噩耗传来神速;卫队惨无人道;刘遇害出人意料;事实之确凿;凶残+无耻;惨象+流言
作用:运用虚词,表意丰富,有整个事件的过程,有作者对消息的怀疑,在铁的事实面前的震惊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五、手法鉴赏 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多媒体展示)
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反问)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通感)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借喻)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不忍闻。(对偶)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默灭亡。(反复、对比)
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三
写人记事散文
单元设计:
一、本单元三篇散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所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都充满浓烈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
三篇散文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写悲惨、纪念性的文章。表愤怒、悲悼之情。作品:《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
二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 作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记事散文的特点
1.写片段→“散”。
↓本单元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片段故事。
2.抒真情。
3.章法自由。
4.语言个性化。
三、教学方法
1.鼓励个性化思考。
2.注意思考深度。
3.重视心灵体验。
7.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教学目标:
1.抓住能表现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感受一个有肉有血、敢爱敢恨、是非鲜明的思想者的风采。
2.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对文中重要语句揣摩品悟,引领学生对鲁迅不屈于专制邪恶,敢于担当的精神与人品产生爱与敬重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交代高中语文学习应具备的 各种习惯、规范和方法,强调预习。
2.诵读课文,落实字、词、读音及意思。
3.学生自行或分组收集“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文化人的反应等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板书)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过渡语: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从中学回到过《故乡》《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可以说鲁迅的作品伴随着我们度过了美妙的初中生活,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去回忆、纪念一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刘和珍。
板书课题:纪念刘和珍君
二、背景简介(多媒体板书)
1.学生结合注释①,自看2分钟。
2.教师补充讲解: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天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1912年)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的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
→→→教师补充讲解“民国”的常识:此时的“政体”准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到1928年,17年间,北洋军阀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电视剧《金粉世家》→张恨水原作中的结局是:燕西后来去欧洲和邱惜珍结婚当演员,成了一个电影明星,而清秋最后沦落到街头卖字),此时,鲁迅已经在北平居住了10多年,其间时局动荡。但不管政府如何变,不变的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力,置人民于水火只中。
接上:1926年月7日,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解题。
2.作家、作品介绍。
(一)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可让学生根据初中知识的了解起来回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2.作品:(多媒体板书)
主要作品有:(1)小说集:《呐喊》(第一部小说集)
《彷徨》(11篇,课文《祝福》)
《呐喊》:①《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延伸讲解: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以狂人的形象出现的,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无不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②《孔乙己》→塑造了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③《药》→城市贫民、革命者。
④》《故乡》《社戏》→被压迫人民。
(2)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3)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散文诗集:《野草》。
(5)杂文集:16部:《南腔北调集》、《坟》、《华盖集》等十六部(见注释①,本文选自
《华盖集续编》→→→重点讲解鲁迅生平只有两部小说集子,即是《呐喊》和《彷徨》,《呐喊》是他的第一个小集(注意与《彷徨》相区分)。
小结作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是一面旗
帜,一盏明灯。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为民众的精神麻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青年一代的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
有人说,鲁迅离我们太遥远,可北大教授钱理群说,鲁迅永远不会过时! 读鲁迅吧,你会感动于他不断呐喊为民请命的执着精神,你会经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你会变得深刻,你会越来越睿智。
(二)解题——谈谈有关题目的见解。
1.《纪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
明确: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于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
明确:相当于“纪”字,其实就是“纪念”的意思。
君:是对人的尊称。→注意不是复姓(还珠格格),男女都可以称为“君”。
4.刘和珍介绍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会。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三)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老师提问:(学生课堂互助合作完成此题)(多媒体板书)
1.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哪些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2.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3.划分本文层次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明确:(1)——→① 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见第五节第2段)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第四节第2段)。
② 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2)——→从文章的题目看,“纪”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记述的主体→三、四、五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3)——→层次结构:其实明确了第2问,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线索相当清晰,只需概括其段意即可。
↓↓↓板书:第一部分:(1、2段):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3、4、5段):记叙刘和珍君。
第三部分:(6、7段):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详见后面的板书设计。
(四)教师总结(多媒体板书)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纪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板书:总体思路
四、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即各部分的局部思路。(若是时间比较紧张,此环节可以省略掉)
板书:局部思路
(一)分析第一大部分(一、二节)的思路
1.学生齐读后,教师提问:本部分写的是作者的写作缘由,请问: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
明确: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追问: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第一部分中)
明确:两次。→提问:这里两个“必要”的意思所表达的涵义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第一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章第一节第3段中所说:“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在这里作者奉献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够文人的阴险论调。即这里“必要“是在写文章、奠烈士。
板书:奠烈士
第二个“必要”从第二节第1段找出答案,找出关键的词语,即在这里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第二个“必要”则在于唤醒庸人。就像第二节第1段所说:“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在这里鲁迅先生是为了让人们牢记这笔血债,幻想能够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
板书:醒庸人
2.小结第一部分中的两个“必要”
明确: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与憎,请问:这部分是按照什么思路顺序来写的?
板书:思路顺序
明确: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板书:爱→憎 (逻辑)
↓先有对刘和珍君的爱,进而推及对北洋军政府的憎恨,严格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
(二)分析第二大部分(3、4、5节的思路)
1.指名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三、四、五节,读完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内容来安排?
明确:(1)第三节首先侧重写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即她在女师大学生运动中的出色表现。
板书:追述生前事迹
(2)第四、五两节,详写遇难的经过,赞扬烈士的勇敢,声讨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书:详写遇难经过
2.提问:这部分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写的?
明确:由刘和珍君从生前事迹到遇害经过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板书:生前————遇害(时间)
(三)分析第三大部分(6、7节)思路
1.学生齐读此部分,思考提问:这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1)提问:从这部分的大意可看出:主要讲的是此时间的教训和意义,这里的“教训”就是此部分的开端,请问:得出的是什么教训?
明确: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请问:以前采用的是怎样的做法?
明确:徒手请愿(空着手请愿)——→在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痛心地指出爱国青年的牺牲没有解决什么问题,非人的世界“依旧太平”。从第六节第1段中“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中可看出,作者持否定态度。劝戒中国人不要徒手请愿,这就是其得出的教训。(毛泽东的“枪杆子里出政权”)
板书:劝戒徒手请愿
(2)过渡:这部分作者对徒手请愿持的是否定的态度,请问:是否是在一味的否定呢?
明确:不是。
提问: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得出答案?
明确:第六节第2段中用“然而”一词,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
↓提问:此次事件的意义表现在那里呢?(可用原文作答)
明确:倒数第二段中“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里作者更多的是对此事件的肯定态度,具有相当影响的教育意义,激励后来人奋然前行。
板书:激励奋然前行
2.提问:这部分是按照什么思路顺序来写的?
明确: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分是按由肯定的逻辑顺序来布局思路的。
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3篇
2.《记念刘和珍君》的朗读教学
3.《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知识点
4.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5.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
6.《纪念刘和珍君》阅读题及答案
7.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
8.高一语文重点知识:记念刘和珍君
9.高中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采集
10.高一语文必修一重点知识:记念刘和珍君
【高三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大全合集】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