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知道李冰和都江堰的修建史实;
3、知道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和作用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导入,引出生产工具的随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改变,从而引出本课内容,从变化和革新两个内容展开教学,从农业上发生的变化,分别指出生产工具(铁农具)—生产技术(牛耕)—生产力(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三个变化,从而引发的历史变革,即商鞅的改革变法,培养学生学会辨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以及分析、归纳、小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指出古代的中国人民卓绝的智慧以及大自然的决心和毅力,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2、通过商鞅变法明确改革才能带来进步,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脚步必须学会变革,改革需要勇气、智慧和决心毅力。前途是光明的,改革之路是曲折的,只有百折不挠的人,才能够完成历史所赋予其的使命。
(4)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李冰和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图片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典型工具,可以推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
使用的生产工具不断变化,从而导入课题,大变革时代。(解析课题:变是变化,革是改变制 度,革是从无到有,比变程度更深更远)
学习指导菜单:
教学过程:
(一)变化一:铁农具
(1)开始出现铁农具:春秋
(2)使用范围扩大:战国
问题1:假如你有几亩地,你会在这四种工具中选哪一个?(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铁质农具)
问题2:铁农具相较于石器、青铜器有何优势?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答: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大量生产铁器。
结论: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过渡:课本40页探究二材料二说明:牛耕的使用;材料一说明:牛耕的推广 。
(二)变化二:牛耕
(1)已经使用牛耕:春秋末年
(2)牛耕进一步推广:战国
结论: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说明:畜力的使用大大节约了人力;
(3)作用:劳动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方式的改进(生产技术)——土地使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三)变化三:著名的都江堰
1、修建时期:战国时期
2、地 点:岷江中游
3、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
4、地位: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5、作用:消除水患、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地图解析:说出岷江、内江、外江、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功能作用,说出都江堰治理旱季、涝灾的处理办法,指出都江堰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使得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说明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增强了。
6、二王庙的修建和对联,突出李冰父子崇高的历史地位;用“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说明李冰的功绩远胜于大禹, 说明李冰和古代中国人民的卓绝智慧和中华民族灿烂的智慧结晶。
7、小结:农业发展包括劳动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改进(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生产力)——土地使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
过渡:奴隶主的烦恼: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 驱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用,度日如度年。 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烦恼1:原来500人种地,现在300人就够了,剩下人的怎么办?(开垦荒地)
烦恼2:现在我有两种土地,公田(交纳贡赋),另一部分,就属于我自己的了(私田),我该怎样从私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驱使更多的奴隶,开垦更多的荒地)
烦恼3:我还偷偷吞并了一些公田,其余公田无心打理,长满了杂草,无利可图,可我越来越富,私田的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大大影响我的收成,而且土地广阔,管理起来是力不从心,我该怎么办?(给奴隶一些好处,放宽对其的人身自由限制,保留一定的劳动成果,把土地租给奴隶,定期收取地租。)
结果:这下我可省心了,奴隶们高兴了,他们一家一户卖力地干了起来,平均每亩地多收了三五斗,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保密!
小结:
(四)商鞅变法
1、引导出商鞅变法的背景、人物、目的:
2、变法过程:准备:对民众——立木取信;对旧贵族保守势力——舌战群臣
3、变法的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B.奖励耕战:奖励耕织----经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C.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变法的作用:封建制度建立,封建社会形成。秦国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变法的意义: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问题1: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答: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问题2: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答:1.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属于社会进步力量。 3.奖励耕战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4.建立县制的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力。5.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问题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有什么启发?
答:1.改革促发展,改革促进步。一个国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2.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 )、( )、( )的出现,促进生产发展。2、新兴( )阶级出现和发展
二、商鞅变法
内容:①承认土地( ),允许自由( );②奖励( );③废除没有)的旧贵族的( );④建立( ),由国君派( )治理。
影响作用:1、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 )的封建国家,2、各国经过变法( )社会
形成。
《大变革时代》说课稿
——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中学 楚小桃
一、说教材
《大变革时代》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过程,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战乱频繁的动荡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课程。
1、说教学设计理念
重在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解答变法类型习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二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指的是大变革的时代,其核心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学生已经学过春秋战国的纷争,本节课的内容大变革的时代,就是在战国七雄的基础上,各国为站稳脚跟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社会。由于后面秦朝的建立是由于各国的变法使七个国家的发展存在差别,所以本课的内容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一个过渡。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逐项分析它的历史作用,可利用板书或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定位:
了解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分析各国变法,总结各国变法产生的影响。
2、目标分析: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对农业发展就是指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时间和得到推广的时间及对农业的影响,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使了农业的迅速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原因、修建概况、功能及意义指战国时期,岷江上游常常洪水泛滥,雨季过后又会出现干旱。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决定修建都江堰,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就是要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分析各国变法,总结各国变法产生的影响。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何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初中
学生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这样的交待,使学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要理解这应从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理解引起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
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
学习新课:
问题一、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主要表现在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的主要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都江堰的修建。
思考1、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情况?
思考2、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思考3、修筑都江堰的时间、地点、人物、作用各是什么?
思考4、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到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可以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例题1、我国使用牛耕至迟在( )。
A.春秋早期 B.春秋末期 C.战国早期 D.战国末期
例题2、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灵渠
例题3、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问题二、请你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及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商鞅变法,让学生掌握各国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确立起封建制度的基础。
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目的和结果怎么样?
思考2、那时社会阶级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思考3、到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开始变法?
思考4、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是什么?
思考5、《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问,商鞅死了,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例题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变式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
④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问题三、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大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各国的变法,是学生认识到各国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确立起封建制度。
思考1:对比分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大意义?
思考2、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称为大变革的时代,是因为当时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
五、目标检测题:
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C、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
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
A、革命斗争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六、配餐题:
1、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家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奠定了封建经济基础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 )
A.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B.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
C.没有商鞅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
D.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
4、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灵渠
5,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奖励耕战 B.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 奖励军功
6、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7、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A.阶段矛盾尖锐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产力迅速发展
8、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 )
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
9、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 )
A.开科考试 ?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
10、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
A.革命斗争 ?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11.(08湖北襄樊卷)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赵州桥
12.(08山东泰安卷)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13.(湖南常德卷)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
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推行县制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2)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张?属于哪家学派?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结果如何?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三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的表演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学生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教具 :多媒体、都江堰模型、表演历史剧导具等
四、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你知道最后统一全国的是哪个国家吗?
秦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统一全国,是因为战国时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秦国成功地进行了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代”。
1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多媒体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铁锄范》、《铸造铁农具示意图》后学生思考:
⑴、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范围扩大?
⑵、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多媒体显示图片:“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多媒体显示材料:《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学生思考回答:( 1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 2 )、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牛耕?什么时候牛耕进一步推广?
( 3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 、 著名的都江堰
多媒体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
( 1 )、这幅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是哪个国家修建的?
( 2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李太守”、“伯禹”分别指谁?后人为什么这样评价李太守 ?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同时展示自制的都江堰模型):
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3 、商鞅变法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下面看历史剧《商鞅变法》(学生表演):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优质范文5篇
2.七年级下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
3.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及答案
4.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百家争鸣局面》教案精选范文5篇
5.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治》优质教案范文5篇
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治》优质教案范文5篇
7.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范文5篇
8.初一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9.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10.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练习卷 - 学习啦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合集】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