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是矛盾的,就如以“肉体”谋生的玉墨等人偏偏有着舍身成仁的高贵,而接受西方教育思想纯洁的书娟等女学生却一次次退缩胆怯。那么你知道《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一
还是今天才看到这部电影,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我觉得很好非常好。从李教官救一群女学生为了守卫最后的南京时,从他本可以逃走却守护教堂时。当神父从一个避难人一个旁观者看到女学生们收到欺辱挺身而出成为守护者,我都由衷的感动着。我不知道什么是政治正确,我只知道这是战争中仍有的人性闪光,我觉得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是我曾经见过的同一种精神,是战士战斗到最后的坚持守护,是普通人在面对弱小被欺辱时的挺身而出,神父,玉墨姐姐,乔治,他们,都愿意把生的机会让给女学生,不是因为谁比谁高贵而只是因为她们更弱小更需要被保护,这只是一群孩子啊。
又想起开头的惨烈场面,不懈战斗的那些人,狰狞丑恶的日本兵,从尸体上踏过碾过的侵略者,被屠杀奸淫的百姓,这是我们永远应该铭记的历史,记得有一个微博让大家写下真正的现代史,不少人写日本人对他们的爷爷奶奶父老乡亲多么多么好而共产党才是各种抢,真是让人寒心啊,拜托这些人去看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那些亡魂,那些无辜者,最可悲的就是忘记。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二
纪伯伦的《先知》里面有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钗》,收获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一部电影,一段时光,就是一段人生经历,里面有很多元素,战争,爱情,亲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爱。
先说电影里面的父亲,被女儿冤枉是汉奸,但是血缘关系的爱,就是这样,即使牺牲自己,也要让子女能活的更好,父爱,母爱,永远是最无私的。
关于弹钢琴的日本军官,从他的眼神和音乐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厌倦战争,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童年的那种幸福快乐。但是自己却又身不由己,因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了很多个角色,他是一个军人,只能服从,即使是错误的,除非他能为了真理抛弃尊严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有多少人被生活绑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关于陈乔治,我认为他是演的最好的,从他身上,我们能学习到的最多,可以说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没有逃离教堂,他一直在保护女学生,他一直在尽忠职守,他一直很听神父的话,他是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 can!you can!”的期待,让一个贪财贪酒贪色的人,变成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我们的亲人,朋友,都是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无私,我想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关于李教官,我觉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护自己的下属,保护女学生,他选择了后者,因为可能觉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战争的残酷在他身上也体现出来了,死也要一起死。
关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从小经历波折,职业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这部分人在关键时候最能挺身而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价值只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体现。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妩媚、温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边的每个人,即使他的职业你感觉很卑微,但是也许有一天,是他用牺牲来换取了你的性命。
关于约翰,我想起了以前一个学哲学的领导说的,不是好人先装好人,装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装成功,装久了你就成功了。
其实还有很多有爱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更加努力的去爱这个世界,而我们应该抓紧现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从其中发现美,发现人性的优点,发现自己的意义。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三
自从看完《金陵十三钗》已然一周,留连之余却迟迟没有动笔写点什么。其实早前业界媒体对该片的呼声一度飙高,自然让人满怀期许。笔者实在小家子气,甚至连坐在影院的当下都依旧难掩内心的激动,双眼紧盯银幕目不斜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放映时间非但没有让人困乏,反而始终让人神经紧绷。不得不说,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还是那部风风火火的《让子弹飞》,时隔一年之久,更让人慨叹这佳片匮乏的大陆电影市场,免不了一番唏嘘。
从影片宣传之初《金陵十三钗》就不断与好莱坞主动靠拢,一方面让十三钗能够大摇大摆的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却让太多潜在暗示影响了观者的心绪。张艺谋数次失意饮恨奥斯卡,不管他本人在意与否,这种遗憾却已然把自己赶鸭子上架,处于尴尬的境地。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联手严歌苓的这部十三钗也必然要将申奥之事顺水推舟。其实明眼人心里都懂,奥斯卡的光环再耀眼,也不过仅仅一个公关游戏,得奖要考量的因素太多,绝不是靠水准就能搞定的事,更何况是涉及到国际话题的最佳外语片呢。
回归到电影本身来讲,片子固然不差。从张艺谋自身找标杆比对的话,确实远超“十面满城山楂树”之流,也算对得起票价,但若真想以经典论之却还是底气不足,言之尚早。对这看似在所难免的失望思考了良久,觉得很大程度上缘于过多的期待。归根结底,毕竟这早就不是《黄土地》那般“单纯”的年代,市场的介入让电影技术的渴求有了买单的对象,可与之俱来的还有让人无所适从的机械感,纵使有恢弘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却始终有种心生斥避的虚幻挥之不。
刘恒的操刀改编的确让严歌苓的故事更加张弛有度。删掉了原作中神父的角色,进而丰富了约翰的人物形象,而十三钗作为故事灵魂般的内核,玉墨、红菱、豆蔻、香兰、美花等十三个风情万种的妓女同样性格迥异,形象鲜明,能将相对庞杂的群戏控制得简而有序,实属不易。然而不同于一般影片的传统模式,影片后半段抛弃了大开大合的叙事走向,“女学生欲跳楼自尽,十三钗舍命代赴会”的重头戏之后,故事却在叙述者书娟的回想中戛然收尾,压抑的情绪无处宣泄,难免容易让人误解为高潮缺失,虎头蛇尾。但客观上讲,其开放性的结尾的确克制了相应的血腥与荒淫,也让故事的升华迎刃而解。
尽管如此,剧本中种。种人物行为动机的处理还是显得刻板规整,为了使约翰的转变不突兀所以安排其亡女的情节,为了让玉墨的选择更具说服力于是交代她幼时被继父强奸的悲剧。诸多冲突的化解大多依靠台词陈述,生硬且不够讨巧。再如豆蔻如何逃出教堂,香兰缘何为一双耳环送命,这样关键情节的详略控制还是存在疏漏,以至于影片的戏剧性过于强烈,真实感大大降低。
当然,现在赘述所谓的缺点都更像鸡蛋里挑骨头,在我看来,《金陵十三钗》依旧瑕不掩瑜。特别是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在色彩的运用上相比前作更加恰如其分。灰暗的南京城对比爆破中的绚丽彩布、扫射下的破碎琉璃,每一道色彩的运用都蕴含着深刻的隐喻。沉重的战争之殇并不能埋葬国民军的壮烈无畏以及女学生的纯真善良,片中的每一个画面无不挥洒着国人面对残酷屠杀坚毅抗争的血性。更值得肯定的是,电影并没有流俗于刻意的煽情,配乐的浅淡以及镜头的克制让与悲恸随之而来的愤怒都点到为止,《金陵十三钗》无意利用民族软肋煽动政治仇恨,我感受到最多的,都是一个民族的自醒与自勉。
从最初的好评如潮,到最近的负面新闻层出,舆论的陆续登陆让《金陵十三钗》的口碑喜忧参半,更准确的说,是两极分化。毫无疑问,这样敏感而特别的题材会引起太多爱国之士的义愤不耻,事实上,让我们自己来评断南京大屠杀本就是件不理智也不厚道的事。历史难以再现,质疑也无法控制,但无法容忍的是太多观者都带着可耻的有色眼镜评价这部电影。还原真实就难以避免流血暴力,戏剧表达也必然着力情节特性,主观客观都无力讨好,让金陵十三钗难逃某些孤芳自赏的偏执辱骂。
我相信张艺谋并无娱乐大众之意,特别是执掌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沉重而严肃的题材,选择用这样虚构的故事以“局”概全,以“恶”向善,是他的创作,更是他的胆魄。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不是每个人都敢成为英雄。并非每个人都拥有牺牲的勇气,《金陵十三钗》正是这样一个在战争中激发人性的故事。正因生命无分贵贱,才让十三钗的故事能撼动人们日益麻木的心,而人性本就复杂,太多存在永无好坏之分,“恶俗”二字就更像欲加之罪。所以,那些叫嚷着影片宣扬情色丑化国耻的人,我更想告诉你们,只有简单善良的人才能看见一个美好光明的世界。
电影的产生即因娱乐,但也精妙于其“因材施教”的魅力。倘若抱着重读历史的态度,那《金陵十三钗》绝不是最为合适的选择。但它本身并无错,错在太多轻佻的灵魂正缓缓偏向世界的堕落。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四
《金陵十三钗》紧紧围绕“南京大屠杀”中,为拯救十几名教会女学生而展开的故事。国军残余士兵,为拯救被日军追逐的女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让女学生们逃进了战场上唯一残存的外籍教堂;美国殡葬人士约翰。米勒(贝尔饰演),为阻止追逐进教堂对女生施行暴行的日军士兵,假扮神父,正气凛然,惨遭毒打;最后的国军英雄李教官(佟大为饰演),为分散教堂里日军的兽行,一人对付几十个日军,直到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一群逃难躲进教堂的秦淮青楼妓女,目睹女学生们为保护她们而引开日军注意力而惨遭欺凌,在看到女学生们为了不再遭受欺侮而准备群众跳楼自杀的时候,在头牌妓女玉墨(倪妮饰演)的提议下,顶替女学生们前去“赴日军庆功宴”;理解神父遗愿保护女生们的陈乔治(黄天元饰演),在最后差一名额(因有两名妓女之前死于日军之手)的紧要关头,男扮女妆顶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书娟(张歆怡饰演)的父亲(曹可凡饰演)为了能让女儿离开血腥的南京,不惜倾家荡产并遭受亲生女儿的歧视,假作汉奸在日军中周旋,最后时刻没有暴露妓女顶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惨遭日军枪杀;最后,假神父约翰最后成功把十三名女学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车送出了南京。
整个电影的场景真实性再现,让观众是在精神极度压抑中看完的。从而,也让观众对那场人为灾难怀有极其沉痛的深思。更让观众对战争中人性的认识得到一种别样的感知。
但是,剧情场景的真实掩盖不了故事情节的虚假。首先,南京大屠杀时外国人的“安全区”都没有安全可言,何况一个小小的教堂。个性是日军士兵已经对教堂侵犯,并遭受了“一个人的重创(李教官的打击)”之后,更不可能有日军军官假惺惺的致歉。其次,清纯女学生与堕落妓女之间的矛盾开始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之后却能和平共处,相互救赎,令人难于信服。再次,人的天性“大难临头各自飞”,却被《金陵十三钗》演绎成了“大难来临,舍命救他人”的壮举,这能让人坚信吗?!虽然这样的主题是就应提倡,也务必提倡的,可体此刻对社会、对人生都“看破”的妓女们身上就更难以让人信服!
《金陵十三钗》最大的败笔是没有交待清楚妓女们顶替女学生们“赴日军庆功宴”的最后场景。她们的结局最终如何成了一个让观众自己去思考,也是画外音里书娟的“迷”,更让观众产生这真是个“壮举吗?”的疑问。已经花费六个亿,难道就舍不得多点场景让观众感受到妓女们“真实的悲壮”?从而让观众更多坚信她们的“伟大”?
好的电影务必具备三大条件:一是故事真实感人,二是场景艺术逼真,三是主题正派具有广泛社会教育好处。而《金陵十三钗》欠缺的正是第一条,故而,本人觉得《金陵十三钗》算不上好的电影,也不具备进军奥斯卡的条件。但是,《金陵十三钗》比起张艺谋前几年的纯娱乐“商业大片”来已有很大进步,个性是他又一次推出的这新一批第一次上银幕的年轻演员就给观众留下了十分震憾的深刻印象。期望张导再接再厉,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五
一曲《淮河景》映衬在南京腔下显得荡气回肠,十二“名妓”在一幕幕回忆中手拿琵琶弹奏着内心的辛酸苦楚!视线模糊中,我仿佛又重历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一段屈辱而血腥的国耻:
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没有谁会忘记,在半个中国沦陷下如同一朵法西斯植下而到极点的血之花。废墙残垣在硝烟弥漫中让残忍成为人的唯一生存法则,一幕幕回放着惨败的花朵,如同曾经的向日葵随着他人无情的进入而败落,找不到太阳的方向。又有谁知道找回原来的回忆会让人心里这般痛苦,那逝去的曾经的真诚与无私永远永远不再了。
十几名女学生为躲避日军在小男孩的带领下躲入了教堂,里面的安宁和外界喧嚣残暴成为鲜明的对比。此时,十四名娼妓从娼门中逃出来为躲避战乱也来到教堂,然而其放荡与泼辣,让人不禁有些恼怒打扰了这神圣之地。再加上教堂内一个刚从美国前来接职的神父,阴错阳差让这二十几个人竟成为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的与命运抗争的团体。教堂外有为保护百姓而拼命的战士,还有为保女儿安全甘愿做卖国贼,却也为女儿背叛日本敌军,最后为见女儿一面被打死的父亲……
我不想诉说其中的情感纠葛,也不想说生与死的恐惧,只想对最后的最后那十二名娼妓和小男生说一声:你们之前虽然地位身份是低贱的,但同是中国人、为民族与同胞而挺身而出,这种行为与天底下任何高尚的人一样是让人尊敬的。望着她们藏着玻璃碎片前去赴宴会的眼神,那是带走了所有的辛酸和伤痛后的解脱,我不禁泪流满面。我想她们是无悔的,伟大的,这份甘愿是多少无赖与不舍,不愿与害怕,可是她们去了……
依稀记得曾经的繁华,灯红酒绿的享受,可如今却是遍地横尸,又有谁记得他们;他们无坟可归的悲惨,又有谁关心!如今的南京一切都不再了,那一段段惨痛的痕迹也已在世人的冷漠中变成如同怜悯下的记念石碑,仿佛还是低喃过去的隐伤,可历史终究过去了,是的,过去了!
日本鬼子的侵略带来的不仅仅是破坏,更多的是人世间冷漠的瘟疫,传染者每一个人,但有爱的不可能被传染成冷漠的傀儡。曾经不堪的过去,对于那些娼妓也是无可奈何,却也造就她们笑对他人的态度,对于宁愿牺牲自己未来换取他人幸福与安全,却也无悔。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坚强才能担起这压死人的石头,恐怕只有她们自己知道这其中的辛酸与无奈。
自古传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只因未到心坎处。来时的妖娆风光,走时的真情泪下,这其中的故事,只因人皆有情为题让这拉开了序幕。才登进这教堂时,远远望去竟发现如此美丽,让这悠扬的笑声成为这孤寂有神圣教堂的一道风景线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六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齐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那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比较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向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此刻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齐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齐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那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齐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七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依然无法释怀,对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痛恨。尽管,南京大屠杀离现今有一段时日了。但每每看到这些片段,心里的痛根便会发芽。它告诉我们,国耻不能忘。
无法想象,那段日子,百姓是怎样生存的。每天过着琉璃颠沛的日子,时常担心自己的安危。正如影片中逃忙的女学生,借宿的秦淮女子一般?但是,又有多少人像她们幸运?我看到,更多的是,横尸遍野。
但是,影片带给我的,更多是感动。尤其是小男孩决定假扮女学生那段。那是我的泪点。当一个孤儿被捡起信仰,重拾他的希望,也许,会改变他的一生。小男孩的成全,不是牺牲,而是一份可歌可泣的举动。
时间冲淡了许多,也许国人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已经没有那么深了,《金陵十三钗》就很好地给我们提个醒。但是,我相信影片带给我们的不是更多的仇恨,而是告诉我们,珍惜,正义,人性,情。
商女熟知亡国恨,赎幼之身永贞真,山崩地摧志犹在,兴我中华休忘魂。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八
妓女也不一定就是坏人,白种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最后正是他们救了十二位女学生。
战争年代是非常残酷的,可能能活到战争结束就是最大的胜利了。活着就是胜利。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当我从平江医院转到附二医院的时候,路上我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当时多么地美好,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一切那么地美好,感觉是一个新的世界,实际上真的是的,这个世界没有我世界是正常运转的,所以我又能参与这个世界,应该心怀感激。世界没有说离开了谁不能过,科比都走了。
倪妮是第一次拍电影,就拍个女主角,气质很好,身材也很好,其实人喜欢身材好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喜欢他的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保持身材,我也要做到自律,我的下腹部需要减,我要研究研究下腹部减脂的锻炼,把下腹部的脂肪好好减一减,我的身材也就完美了。
人还是要多学一门语言,英语我没事可以学学单词,这个以后真的是可以用到的,而是学习并不影响我的业绩,不学习可能也刷抖音了。
一个好的电影离不开一个好的故事,很多小说家提供了很多好的故事,导演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故事从书本上到荧幕上。导演也需要读很多书,选出好的故事,然后找赞助找演员把电影拍好。导演需要非常大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无限大,想象力不设限。我的想象力也是,不要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8篇】合集】相关文章:
3.微笑温暖了我的心初三作文_微笑温暖了我的心作文【精选6篇】
文档为doc格式